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和您共话秦腔情缘(三)
他们有的唱戏很“增火”;他们有的被戏迷誉为“铁嗓子”;他们有的为买戏服省吃俭用;他们有的以戏为媒,成就美好姻缘;他们有的历尽千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们就是5月30日-6月3日,依次走进《夜话秦腔》直播室的“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刘小红、孟金平、石俊杰、苏明明、王群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秦腔世界,探寻他们在逐梦路上的点点滴滴……
刘小红
她走起路来脚底生风、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她就是来自甘肃庆阳,唱起戏来很“增火”,被观众誉为“咸阳红”的刘小红。刘小红9岁随母亲来到陕西,先在华县戏校学艺,后到咸阳戏校进修,主工红生、须生。
刘小红从小就喜欢陈仁义老师的戏,小时候有一次出去打酱油,听到陈老师的戏,听得入迷连酱油瓶子都打碎了,为此被妈妈打了一顿。因为嗓子也适合,刘小红特别爱唱陈仁义老师的戏,而且唱的很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也因为如此,后来经人推荐,1994年终于如愿地拜陈仁义为师。可惜,只见了两面之后师父就离世了,也因为条件差没有和老师有一张合影,这成了刘小红的遗憾。好在后来又拜孙伟华、高广杰为师,两位戏曲名家也成为她在戏曲上的领路人。
“我太崇拜陈仁义老师,他在我眼里就像神一样,我站在他跟前就像个贼一样”“多亏孙伟华老师给我排的《祭灵》,让我把钱挣美了”“我耍娃娃脾气,连拉带拖地让高广杰老师给我排戏”……刘小红特别健谈,说话生动有味,常常听得人身临其境,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言谈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从艺路上帮助过她的恩师们充满了谢意。刘小红说:“有人说我戏唱得美很,有人说我的戏里有甘肃的味道,我觉得不管咋样,观众的掌声永远是对我最好的证明”。
孟金平
祖父孟广华是易俗社早期须生演员,姑母是妇孺皆知的易俗社旦角演员孟遏云,姑姑是孟小云……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孟金平,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秦腔艺术,1980年开始了自己的秦腔生涯,先后在甘肃张掖地区秦剧团和陕西省蒲城县秦剧团工作,主工须生,师从名家袁克勤。他低音浑厚,中音饱满,高音清亮,戏迷称为 “铁嗓子”、“唱不乏”。
上世纪90年代,因为剧团不景气,为了挣钱,孟金平经常坐着蹦蹦车、拖拉机抱着孩子去唱戏,寒来暑往从不间断,那时候他的梦想就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之后孟金平又离开蒲城来西安寻找自己的梦想并在很多的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孟金平对戏的态度极为认真,有时候因为一个角色、一个戏,他反复思考反复学习,曾经为了学好袁克勤老师的一个音,一晚上都没有睡着。以至于现在也落下了一个毛病,晚上不敢想戏,一想就停不下来,就会失眠。
作为袁派的继承人,孟金平说自己一定要把袁派唱好、唱好听,把师父的唱腔继承好了才能谈发展;作为名家之后,孟金平唱戏追求工整和规范,他说,我唱戏决不能丢我家族的人。
石俊杰
他被众多戏迷推选而出,他是本次30位候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努力的一切都是为了无限靠近梦想。他就是来自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石俊杰。小时候,石俊杰最大的梦想就是站在戏台上唱一次秦腔。为了这个梦想,他省吃俭用,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积攒起来,一点点买行头,服装,靴子,背着同学偷偷练台步,就这样一个人默默坚持着。
为了接近自己的梦想,初中毕业后,石俊杰考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学了一年多的戏曲表演。虽然没有童子功,但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秦腔,他坚持天天练功,没黑没明地训练,也让俊杰明白学秦腔的不容易。不过考虑到年龄的现实问题和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又重新上高中考大学,现在是天水师范学院一名(音乐表演专业)大二学生。
石俊杰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家门口给父老乡亲们演一出戏,这个梦想终于在2017年国庆节实现了。当时村里请专业剧团唱大戏,在村长的极力要求下,石俊杰为当初不理解自己的父老乡亲们演出了一折《花亭相会》。这一折戏大家让大伙对他刮目相看!
年轻的石俊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拼命靠近梦想的样子,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样勇敢和让人羡慕!现在的石俊杰是大学生艺术团的负责人,每周他都会给班上同学们教唱腔、圆场、台步、身段动作,影响大学全班同学都学习秦腔,现在班上同学都会唱几句秦腔,他说,他要用自己的的方式向身边的年轻人们传播秦腔艺术!
苏明明
他是一位成长自澄城县的农民的儿子,12岁成为红白喜事的乐人。几乎从来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经过一场场演出一次次大赛的磨炼,他把秦腔唱出了澄城,唱响了渭北,甚至在山西、甘肃等多地也深受老百姓的赞美和爱戴。他就是唱起戏来荡气回肠、浑厚高亢而又苍劲悲凉的苏明明。
苏明明经常看着自己的腿感叹:“不是很X啊,我看很多演员腿还没我的直,怎么当时考戏校就因为这个原因被刷了呢”?没上成戏校,苏明明以为从此就告别秦腔了,没想到12岁那一年因为会唱两三段戏,被当地的乐人临时拉去唱了红白喜事,从此就走上了这条艰苦之路。15岁时,他就挑大梁当了班头,因为年纪小,班子中有支持的也有不服的,那时还是孩子的他除了要把自己的戏唱好,还要学着去接活,给大家分配工资等等,压力非常大,吃了很多苦,但成长非常快,年纪轻轻就能独挡一面!
因为戏唱得好,她的妻子高秋芳从17岁开始就开始爱慕他,两人也成就了一段姻缘佳话。苏明明说,他艺术事业的成功,还得益于自己的好搭档、贤内助、同样也是秦腔演员的高秋芳的亲密相携。
做一名红白喜事乐人是很苦的一件事,苏明明曾经在那个只有自行车的年代,最多一早上接过四个活。多年来,他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民间老艺人,他坚信高手在民间,所以只要碰到这些老艺人,他就跟着拜访学习。出自民间,但苏明明通过在一次次大赛上的精彩演唱深得专家好评,多次荣获省上大奖。现在,他的唱腔被大家所认可,他的班社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苏家班”。这个不善言谈但一心投入在秦腔海洋中的男人,用自己的唱腔、用他吹拉弹唱十八般技艺征服着每一个看他演出的人。
王群利
她爱模仿名家的戏,郭明霞、肖玉玲、张咏华老师都是她模仿的对象,她说一定要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她酷爱郭明霞老师的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受到郭老师的指点,所以她说,我虽然没有拜郭老师为师,但我喜欢郭派,我要把郭派传承下去。她就是很爱学戏也很会学戏的王群利。
王群利是陕西礼泉人,因为父母都喜爱秦腔,12岁考入泾阳戏校学艺。但因为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学艺一年后便跟着前辈去临潼跟班排戏,随后跟团去延安演出,却因为条件太差总是吃不饱而哭鼻子,最后放弃演出。在家呆了两年后,王群利因一次表演节目而被县文化局局长看中,让她进礼泉剧团工作,并告诉她,这是正式的剧团,情况好,能吃饱。于是王群利就这样幸运的进了剧团,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礼泉剧团的那些年,她深知自己基础差,所以比别人更加用功,每天别人起床的时候,她已经练了一圈功下来了,当别人演戏的时候,她就在一旁默默地学习。就这样日复一日,日积月累,王群利的进步飞速,以至于很多人根本看不出来她竟然只是一名跟班学生。
2000年,王群利被调到咸阳大众剧团并工作五年,后来由于人事关系一直没有解决,加上自己工资太低、老公也下岗了,生活所迫的王群利选择了离开。这一次她选择来到西安唱戏,被张明奇老师发现,让她在“灿烂星河系列”中录制了《赶坡》《四贤册》《杨门女将》等多个唱段并在西安打开了市场。从礼泉到咸阳再到西安,王群利如她所扮演角色“王春娥”一样“艰难困苦都受尽,老天爷不负苦心人”。现在的她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认识她喜欢她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她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郭派好好唱下去,被更多人听到!
“新·十大民间唱将”候选人
他们在追梦路上虽历尽千辛
但初心不改
FM107.8、AM747陕西戏曲广播
每晚9点《夜话秦腔》让我们一起
走进他们的世界
去聆听去感受这股来自秦腔民间的力量
最终
谁将成为“新·十大民间唱将”
谁能走上红毯赢得无上荣光
我们期待您的全程参与!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摄影:何歆、晓曦